2017年12月28日上午,由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评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铁隧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华东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越江隧道健康监测与评估技术座谈会”在飞尚科技圆满召开。来自行业里的多名专家学者,以我国内河规模最大、最长的过江沉管隧道——红谷隧道为例,围绕隧道的评估运维和管养,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分享。
座谈会由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评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彭自强博士主持,彭博士为与会的专家及学者说明了本次座谈会举办的目的以及会议议程。
而后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评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技术总工孔禹就“水下隧道运营维护的现状与思考”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主要以中国越江隧道的发展,工程建设后隧道的病害分析,隧道安全监测运营系统的建设,红谷隧道安全监测系统的实际运用以及项目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孔工的汇报吸引了现场与会嘉宾的强烈反响和浓厚兴趣,并且进行了激烈讨论。
同时,在本次座谈会上,华东交通大学黄大维博士分享了题为“运营期隧道沉降变形思考”的学术报告,主要从运营期隧道病害、隧道沉降与变形影响因素、隧道在设计阶段可以提升的方向以及隧道健康监测探讨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博士的汇报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现场各位专家及学者讨论十分热烈。
在技术交流环节,大家就隧道的安全监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问题,大家交流得非常愉快。下面是部分问答摘录。
1. 健康监测什么时候介入会更好?
答:其实健康监测在施工最初介入是最好的,2013年的天津于家堡高铁站房项目,在钢结构搭建过程中就安装了传感器,从搭建到施工加载,再到后期钢结构的卸载全过程都进行了数据的实时监测,对整个项目的施工都具有指导意义。
2. 监测的数据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价值?
答:像前面提到的于家堡项目,其实每年都会推送运维报告。2015年发生了天津港爆炸事件,于家堡距离事发地的直线距离仅7公里。事件发生后,首先是专家会议,而后对结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出具了一份监测报告。报告显示数据稳定,证明此次爆炸对于家堡站房安全影响不大,业主认为监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非常认可。这就是系统运维服务,系统持续的运维才能让数据真正的发挥价值。
3. 随着数据的积累,后期是否会建立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
答:会的,其实我们已经在靖安成立了我们的大数据平台,主要为行业大数据提供支撑及服务。
4. 时间久了,传感器会因为腐蚀等问题而造成损坏,无法继续使用。那么传感器是否可以进行替换呢?
答:传感器分为表面安装和内部安装,表面安装的传感器替换起来非常方便,但是内部预埋的传感器很难进行更换。可以通过建立起它与表面安装的传感器的数据关联,间接的进行数据评估。
5.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经常会发生一些网络攻击的事件,特别是节假日或者一些特殊的时期。我非常担心数据的安全问题,是否可以采取本地采集的方式,保障数据的安全?
答:在系统建设时,已经考虑了数据的安全问题,像双热机备份设置,一旦主系统遇到故障或受到共计导致不能正常运行,可以保证备用的系统能够集成替换主系统,并且提供服务。可以说,监测数据具备很高的安全性。
6. 运维报告和一些预警的信息后续是否可以推送到管养单位?
答:这属于推送路径的问题,现阶段主要是推送到监理单位,后续也会给到养护单位和业主单位(当然这需要业主单位的认可),只有这样数据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
7. 现在我每天能在qq上收到项目的报告,但是主要是数据的呈现,是否可以形成结论性的文字?
答:其实整个行业也在评估,结论性的文字需要建立在国家规范上,国家有相应的规范,那我们也就可以根据规范出具相应的结论。在几十年前,对于高血压也没有任何的规范,就算可以量取到相应的血压值,也很难评判是否是高血压。但是现在,因为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规范,血压高于140,就能很轻易的判断出属于高血压。我们也是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和标准的建立,这样,数据也可以真正的发挥作用。
8. 健康监测是否可以结合人工巡检的数据对项目进行综合的管理和评估?进而指导养护单位的工作?
答:其实健康监测并不能真正地替代人工,两者需要进行结合。健康监测几乎可以做到时间上数据的连续性,但是做不到所有点位的布设,在这方面,人工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比如一条裂缝,人工可以很迅速的通过肉眼识别,立刻采取措施,但是健康监测做不到所有点位的布设,也许这个点就错过了,无法监测到。健康监测和人工检测其实和中西医很类似,诊疗手段不一样,但是谁都不能替代另一方,中西结合才是现在的一个趋势和方向。至于评估,目前还在摸索。
此次座谈会也是旨在学习和借鉴越江隧道健康监测的前沿技术和经验,通过这样的平台,能让大家交流并进,共同提升,为我国隧道技术的进步多做贡献。
部分素材来源:http://china.cnr.cn/ygxw/20160831/t20160831_523101055.shtml